火车站/高铁站候车大厅声学设计
火车站/高铁站候车大厅是火车站建筑中提供旅客休息、等候列车等功能的空间。火车站使用过程中,一般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铁路站点站房中的主体部分,人流密度最大。包括候车室、广厅,以及围绕候车室展开的检票口、卫生间、饮水处、商店配套区域等。其中候车室最为重要,在等候列车的过程中,空间使用率最高。候车室按照旅客的不同可以分成普通候车室和特殊候车室;特殊候车室就是指贵宾室、软席候车室、军人候车室、残疾人候车室、母婴候车室等为特定人群服务的候车空间。每个候车室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座椅区、检票列队区、通行区及服务设施区。
广厅是连接各个候车室及候车室配套功能区域的空间,一般会设有咨询台。客流量较大的火车站/高铁站候车大厅会有2层左右,广厅垂直空间会较大。
候车大厅在车站建筑中人流最大,旅客滞留时间最长,因此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一、候车大厅设计标准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 GB50226—2007
《交通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T 60—201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声学要求和测量方法》 GB 14227-2006
二、候车大厅声学技术指标
1、混响时间
目前,有关火车站设计规范中尚未对火车站候车大厅混响时间进行规定;但是火车站一般建于离市区较近的位置,因此,可使用相近的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声学要求和测量方法》 GB 14227-2006对其替代。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声学要求和测量方法》GB 14227-2006中规定,地铁和轻轨车站站台上500Hz倍频程中心频率混响时间的最大容许限值为1.5 s。火车站候车大厅应在满场时,混响时间在1.5s左右。
2、噪声限值
根据《交通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T 60—2012中规定,候乘厅室内空间应采取吸声降噪措施,背景噪声的允许噪声值(A声级)不宜大于55dB。
三、声学设计内容
火车站/高铁站候车大厅的噪声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厅内产生的噪声,如旅客等候列车时的谈话声、脚步声、设备系统产生的噪声等;另一种是候车大厅外部产生的噪声,主要有客车的鸣笛声、列车运行时的噪声等。如果外部列车产生的噪声传入候车大厅内过多,那么候车大厅对外窗户需要采用隔声窗。
本文主要讨论候车大厅内部声学设计。候车大厅的内部声环境对混响时间要求较低,由于候车大厅内会经常播报列车进出站信息和紧急消息,所以候车大厅内应有较好的语言清晰度。候车大厅内人流量较大,高峰时段声音会非常嘈杂,既会影响旅客的休息与心情,又可能会使广播播报消息无法听清楚,因此,需要进行噪声控制。大厅内使用的声学方法主要是吸声,使用的吸声材料应尽量是耐磨、耐腐蚀、易清理、防水防火性好的材料,例如:穿孔铝板。具体声学措施如下:
1、广厅
广厅是车站内经过检票口后都要经过的空间,在大小不同的车站内,广厅的垂直空间差别很大。广厅具有人员集散的功能,虽然人流量大,但是旅客不会在此处停留太久,从装饰效果来看,不宜布置吸声材料。
2、候车室
候车室分为普通候车室和特殊候车室,特殊候车室又可大致分为贵宾室、软席候车室、军人候车室、残疾人候车室、母婴候车室等,常出现军人候车室、残疾人候车室、母婴候车室并入一个候车室,或将军人安排至普通候车室的情况。
候车室由于旅客停留时间最长,并且座椅区、检票列队区、通行区在一起,产生的声音最为嘈杂,是候车大厅内最需做吸声降噪的空间。在此空间内,可在墙面布置易清洁、耐腐蚀、耐磨的吸声材料,但其装饰效果不应太差,使用AGG聚砂吸声板、穿孔铝板等多孔吸声材料时,板材后面应留有50——200空腔,空腔内填玻璃棉。在贵宾室或软席候车室内,由于旅客人数较少,可采用布艺软包等吸声墙板。
候车室的顶面是做吸声处理的最佳位置,可以采用吸声吊顶,用玻璃纤维板、聚酯纤维板等材料,吊顶空腔填充玻璃棉。
候车室采取这种吸声处理即可有较好的混响时间和语言清晰度,使候车室噪声控制到合适的范围,为旅客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3、候车大厅顶面
一般候车大厅顶面和广厅、最高候车室组成一个连通空间,顶面的吸声处理非常重要。大厅顶面均较高,可以通过计算,悬吊特殊形状的吸声体,不仅吸声效果明显,可以提供较好的语言清晰度,而且别致的造型还能为候车大厅顶面更好地装饰。
4、常用于侯乘大厅吸声降噪的材料有:聚砂吸声板、AGG无缝吸声板、AGG透声涂层、强化玻纤吸声板,复合吸声软包等;常用于隔声的材料为石膏板、硅钙板、阻尼复合隔声板,通过合理的构造进行隔声。
四、建议
1、候车大厅内通常会设置餐厅、商店等商业区域,这些区域为旅客提供方便,也为漫长候车时间增加一些休闲。这些商业区域如果是独立的空间,那么也需要控制噪声,室内做吸声处理。
2、候车大厅内的空调、通风风口需要做吸声处理,电梯、自动扶梯及其他产生噪声的设备需要做降噪处理。
参考文献:
[1]刘钜. 高铁客站候车大厅材料对声环境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杨丹. 现代铁路旅客站公共空间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08.
专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