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发现”国家大剧院

发表于2010-10-19 12:46       |       50次阅读
分享到:0

“发现”国家大剧院

撰稿 黄祺(记者)

美还是不美?破坏环境和谐还是大胆艺术尝试?奇怪的“巨蛋”还是神奇的艺术品?——近十年来,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

今年年底,国家大剧院终于要破壳而出,如果说,过去人们对它的争论还集中在建筑外观设计,接下来,大剧院内部每一个细节,大概又将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切评论都应该放在了解之后,正式开放前夕,记者探访国家大剧院,细究“蛋壳”之内的奥秘。

新角度

“之前我也没有想到,从这里也能看到大剧院,而且很美。”一位北京的建筑师对我说。我们的位置是在故宫西北侧的文津街,越过南海的水面,大剧院正好嵌在两片树丛当中。晴朗的日子,很多摄影师来这里占据位置,等待黄昏日落的余晖映上大剧院的玻璃墙,“蛋壳”反射出金色的光,为摄影师们创造了意外的惊喜。

站在距离国家大剧院数公里的文津街上看,大剧院是圆润、柔和的。但如果近距离观看它,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国家大剧院实在是一个“大块头”,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面积相当于2个足球场,建筑物高度为46.285615大剧院“亮相”之后,北侧广场开放,不少游人和附近居民,迫不及待地穿过大剧院北广场绿化带,近距离打量这颗“巨蛋”。尚未完工的广场还不够整洁,工人抡着大锤就在身边施工,围绕“蛋壳”的水池也没有注满水,但这些都无法影响人们对大剧院的好奇。

北广场是目前能够最近距离观看国家大剧院外观的位置,站在剧院正门——水下廊道前,面前的大剧院庞大到几乎遮住整个视野,饱满的半球形外形和反光的外墙,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甚至有一点压迫感。东侧端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曾经是天安门区域西侧最吸引眼光的建筑,地面以上建筑的体量实际上要比国家大剧院还要大,但现在也似乎失去了光彩。我不能确定,究竟是大剧院的体积、反光的幕墙材料还是好奇的心情,让大剧院抢尽风头,但正是这种视觉上突兀的印象,成为很多人批评大剧院的理由之一。

除了天安门,天安门区域的其他建筑,都建设于上世纪中期,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这几座主要建筑,一律保持庄重,并略带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风格,只有国家大剧院,椭圆体的外形和玻璃与钛金属板相间的幕墙,呈现出工业时代的现代风格,与周边建筑形成巨大的反差,而它巨大的体量,又将这种反差夸大。

6月底,大剧院南侧胡同拆迁还没有完全结束,记者走在残垣和瓦砾中,跳过灰色的墙砖,仰视大剧院,更加能体会新对旧的冲击。在闪闪发光的大剧院屋面前,破败的胡同是如此卑微和衰弱,尽管它们从明朝开始就容纳着北京居民的生老病死,但此时也不得不让位给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法国建筑师的杰作,城市的容貌,也和人的命运一样时常发生戏剧性的改变。

近看的突兀也好,远观时的靓丽也好,已经诞生的国家大剧院提供给人们一个机会,去接纳和适应一个新的巨大建筑,接近它的人,需要尝试寻找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它。

站在大剧院地面一层大厅中,透过北侧玻璃幕墙,能看到绿化带中休闲的人群,远处是长安街和中南海大门。开放以后,大剧院将成为天安门地区难得的休闲场所,剧院四周应该弥漫着艺术和闲散的气氛,长安街上多了一分亲切和家常——这,也许也是国家大剧院给政治中心带来的新感觉。

 

分享到:0

我想说两句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