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建所45周年,6月22日上午中科院声学所举行了第三场学术报告会。会议在德昭楼218会议室,所领导张春华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党委副书记王小民副所长,超声学科组组长王秀明研究员,所长助理倪宏研究员等出席了报告会,会议由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淑秋研究员主持。
报告会分为两场专题报告,第一个报告是邀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卞德智教授作的,题为“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发展现状与展望”。卞德智博士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博导、中石油高级技术专家、中石油海外开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具有12年的海外油气合作技术工作的经验,对海外大型油气田的开发有着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他直接组织并完成了多个千万吨的海外油气田的重大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为我国海外油气开发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他主持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中石油海外重大项目等课题多项,曾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十余项,其中为排名第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数十篇、专著2部。
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淑秋研究员主持报告会
卞德智副院长作报告
卞德智副院长的“中国石油海外业务”报告中,首先概述了我国石油海外业务15年来的发展历史。从1993年开始,经历了艰难的开端,在1997年至2003年进入了规模化的迅速发展阶段,而后进一步加快发展,开始了大公司并购。到如今,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已经遍及中亚、非洲、南美、中东、亚太五大合作区,28个国家,形成了勘探开发到炼油销售一体的产业链,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海外业务人才。
卞副院长在报告中总结了我国石油海外业务发展的基本经验,指出要坚持大力实施国际化线路,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并针对海外业务中具有有限性、技术适用性和风险性的特点,提出需要坚实的技术作保障。通过一些国际合作的例子,卞教授强调,科学技术,尤其是自主科技创新是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油气勘探、油田开发上的科学技术发展都将大力推动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
接下来,卞副院长在报告中分析了中国石油海外业务面临的形势。利用国外资源是中国油气生产重要战略之一,世界油气储量丰富,并且分布相对集中,大部分地区已有西方国家进入,因此我国的海外业务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当前油价大幅下跌,意味着世界石油市场的新一轮调整,也是我国大力发展海外业务的一个契机。
最后,卞副院长对中国石油海外业务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介绍了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总体部署,并再次强调了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张海澜研究员作报告
第二个报告是我所前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超声物理与探测实验室的张海澜研究员所作的,题为“超声检测和诊断的新进展”的报告。张海澜研究员长期从事有关超声波的发生、传播和接收及其在工业无损检测,地球物理勘探和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目前担任世界超声大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声学学报副主编,NDT,WAVE
MOYTION,中国科学,中国科学通报特邀编辑。
张海澜研究员的报告“超声检测和诊断的新进展”,主要根据张老师近两年参加的几次国际学术会议,介绍了超声在无损检测和医学诊断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进展。
在无损检测方面,张老师首先介绍了定量无损检测会议(QNDE)的基本情况,从60年代起,传统无损检测(NDE)开始向定量无损检测(QNDE)转变,而当前最新的发展方向则是结构安全监视(Structure
Health Monitoring,
SHM)。SHM采用大量固定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使用无线传输,并对数据进行实时解释,具有成本低,可实时监测损伤演化等特点,目前主要应用方向是飞机部件的损耗监测。
超声无损检测的另一个新进展是利用声波的非线性特性检测金属疲劳,张老师简要介绍了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指出声学所也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并提出了开发实际应用的建议。此外张老师还简单介绍了Lamb波探伤、搭接质量导波检测等研究进展。
接下来张老师介绍了国外超声成像、声场计算等方面的新进展。有人利用超声多次散射和非线性关系取代传统的波束形成和波恩近似,进行超声成像,从而实现亚波长分辨率。声场的有限元分析方面,有人比较了三角形网格和矩形网格划分下的声场计算结果,对声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最后,张老师介绍了医学超声诊断的发展简史,从传统的A超、B超到Doppler彩超,并重点介绍了当前最新的发展——声学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讲解了其基本原理和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进展情况。
报告会场之一
报告会场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