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建所45周年,声学所将于6月份举行系列学术报告会。6月12日上午举行了第一场报告会。学术报告会在DSP大楼的多功能厅举行,由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声学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王小民主持。报告会分为两场专题报告,第一个报告邀请了音频声学学科组的杨军研究员做了题为“智能声场控制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第二个报告会邀请了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Ecole
Centrale de Lyon)的Mohamed Ichchou教授做了题为“ Vibroacoustic Research at
ECL”的报告。
王小民副书记主持报告会 首先,王小民就所庆和报告人的背景做了简要的介绍。杨军博士是科学院“百人计划”、通信声学实验室主任;Ichchou教授是法国知名学者,其所在的实验室也是法国科学院LTDS实验室(UMR
CNRS 5513)的组成部分。
杨军博士作报告
杨军博士在“智能声场控制及其应用”学术报告中,首先概述了智能声场控制的研究背景和应用领域。声场控制技术因其广泛的应用背景和知识创新的潜能已成为现代声学最活跃的研究热点之一。智能声场控制,是指通过有效的有源控制手段,使目标区域声场达到某种期望。它包括“有源噪声控制”和“聆听声场重建”两个方面,即如何控制噪声以改善人居声环境和如何制造出个性化的声学空间提供给人们所需要的听觉享受。前者的目的是实现“无”(噪)声境界,后者的目的却是制造“有”声环境,如何通过声源重放系统,听起来有声有色,且“声”临其境。
回顾声场控制的研究进展,有源噪声控制和声场重建的联系日趋紧密。针对影响声场控制技术及其集成系统实际应用的因素,杨博士指出其关键问题是技术的可靠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适用性,解决的途径也是声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于控制结构、算法和新型换能器的研制。它意味着要综合考虑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环节的物理机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从理论走向实用的过程,就必须兼顾控制效果、实现的代价和人的感受等。对于有源噪声控制,当放松对最大降噪量的目标追求,控制系统的稳定“裕度”得以增加。换句话说,对某种条件(如最大区域降噪量)的放松是为了附加其他条件(如较好的鲁棒性)的约束。这种多个目标的兼顾或是平衡,才使得有源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类似地,实现声场重放的难点在于寻求特定区域产生精确的声场分布如何减少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和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报告中,杨军博士还介绍了学科组近年来在智能声场控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应用实例和发展方向。通过研究声场重放和有源控制的内在联系,杨博士提出面向目标的声辐射生成技术的概念,建立了声场控制研究的统一模型。杨博士指出:有源噪声控制的是要尽可能减少目标区域的噪声能量,产生声学上的“暗区”,聆听声场重建则是指在特定区域或方向集聚声能即传送声波,产生声学上的“亮区”。声能量的“有”和“无”,对应着在目标区域实现的声场状态,可以看作声场控制结果的“正、反”两面。它们的共同点是产生实现控制目的所需要的声波,不同点仅在于辐射模式的不同。报告中给出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控制算法以及集成系统等。最后,杨军博士还针对有源噪声控制和声场重放技术,以动画和录像的方式绘声绘影地报告了“销声匿迹VS.量声定做”的研究成果,并强调在声学研究领域中要注重物理现象的本质问题,基于物理机制的研究,提倡新思路、结合新技术和工程需求,才能做出有创新的科研成果并真正走向实用。
听众提问 在讨论中,与会听众向杨军博士提问,特别对定向声技术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杨军博士谈到,这次报告主要涉及的是声学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信号处理及其算法实现也是声场控制技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Ichchou教授作报告 Ichchou教授的研究工作涉及结构动力学和声学的很多领域,发表了几十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
Ichchou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和LTDS实验室在声学、结构振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工作,也列举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欧洲阿丽亚娜火箭,达索飞机公司,法国高速铁路以及标志和雷诺汽车等工业企业界的应用。
Ichchou教授曾是我所噪声振动控制重点实验室隋富生研究员的副导师,跟国内相关院校有较长时间的交流合作。这次报告和访问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报告会后,所、室的领导同Ichchou教授讨论了双方实验室今后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计划安排。
最后,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小民研究员进行了总结,向报告人表示了感谢,希望与会者能够开阔思路,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祝愿纪念建所45周年的所庆系列学术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