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抗战纪念碑惊现奇观,鞭炮为何变军号,难道是、、、、、
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位于镇江市茅山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于1995年9月1日正式建成。1997年冬,发现"纪念碑前放鞭炮,纪念碑下听军号"的奇观,参观瞻仰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纪念碑背景
纪念碑宽6米,高36米,须弥高3.13米,镇江文物保护单位寓意该碑由镇江市31.3万共产党员捐资所建;碑身高28米,寓意新四军第一,二两个支队来自南方八省健儿,碑前有317级宽16米台阶,每组50级,寓意抗占胜利50周年;6组寓意6月,最后17级是17日,寓意6月17日是新四军韦岗首战胜利的日子。空心碑体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碑阴刻有纪念碑文:一九三八年五月,奉中共中央之命,新四军东进苏南敌后,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在陈毅、张鼎丞、谭震林、粟裕等领导下,五万兄弟踊跃参军,浴血战斗五千余次,毙伤俘敌四万多名,七千将士壮烈捐躯,其勋劳业绩,彪炳史册。值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之际,特立此碑,永志不忘。落款为中共镇江市委员会,镇江市人民政府敬立。
1995年9月,纪念碑前两侧又各建六角碑亭一座,在碑后还另立有光荣榜一块,记载建碑捐款单位和95位抗日老同志的名单。
村民传说
根据这个物理现象,当地的人们编造了一个关于一名新四军小号手的故事,认为这是新四军小号手显灵,看见革命胜利了,吹起军号欢庆胜利;为了纪念这位小号手,后来又建了一座小号手的雕像。带着种种怀疑和猜测,记者来到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希望在专家的帮助下,军号声之谜能够水落石出。
为了验证由于喇叭口地形造成的“地形说” 和由于碑体共振造成的“碑体共振说”的准确性,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教授毛东兴选择了不同方位的几个点来进行测试。那在不同的点上还能产生军号声吗?
毛东兴教授在碑的中轴线侧面距离碑体大概20米的地方放鞭炮,没有听到军号声;在碑体两侧放鞭炮,也没有听到军号声;而随后在纪念碑后面去放鞭炮,同样没有听到军号声……
如果军号声是受到地形和碑结构的影响而产生的,那么在纪念碑的四周放鞭炮应该都能听到军号声,但是测试结果显然否定了地形和碑结构导致军号声的说法。那么军号声的秘密究竟藏在哪里呢?
在几种猜测被推翻之后,村民们都议论纷纷,更加坚信神秘力量就来自小号手的传说。相传抗战时期曾经有个16岁的小号手牺牲后就葬在茅山脚下,他的英灵守着茅山不肯离去,直到今天,每当鞭炮炸响,警觉的小战士英灵就像听到了战斗的枪声,他便奋力地吹响军号……
人为猜测
“小号手显灵”的说法在科学上无疑是站不住脚的。但是通过人为手段让建筑物发声的回声建筑国内外也不乏案例。
著名的如匈牙利索尔诺克市的音乐塔,当人们走进塔时,能听到一阵阵优美的音乐声,原因是建筑师在塔顶装有各种各样的管风琴,只要风一吹来,便会奏出动听的乐声。但这些都是采用乐器原理,或用电子器件进行的人为设计,只是纯粹的技术手段,不属于自然声学现象。那茅山纪念碑的设计建造者在建造纪念碑时,会不会也根据声控感应原理,在纪念碑碑体内部人为设计安装了军号发声装置,以此来吸引游客呢? 此种猜测很快也被否定了。据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筹建者张修成说,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山,修建时根本就没有想过通过任何手段吸引游客。
既然不是人为故意造成的,那么军号声的形成原因除了神乎其神的传说之外,还有没有相对可信的解释呢?
谜底揭晓
这时,一个新的发现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当我们在纪念碑前方不同的台阶上放鞭炮时,听到的军号声数目竟然有所不同。在最下面的台阶上放鞭炮,能听到6声军号,但是越往上,听到的军号声越来越少。
从现场分析来看,放鞭炮的位置所引起的6个音符的反射回声跟纪念碑前的6层台阶数是一致的。难道台阶就是军号声产生的根本原因吗?
专家对台阶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认证,发现在最下面的台阶放鞭炮时,扩散的声波被六段不同的台阶反射回来,由于每段台阶的尺寸、坡度不同,远近距离也不同,各段台阶反射回来的音调便有所不同,到达时间上也有差异,这就自然而然构成了一个由六个音符组成的音阶,很多次反射,叠加在一起,形成不同音符的连奏。
可是回声也就是反射声音为什么会变成类似军号的声音呢?为了彻底找到军号声形成的原因,专家把从现场采集的声音,分段输入了计算机,并截取军号录音中的一小段,进行了详细的比对分析。
毛东兴教授说,从声学原理上分析,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正是由于爆竹声的反射声与军号声的频率特征相似,所以听到的爆竹声的回声会变成类似军号的声音,这一现象的产生纯属设计上的巧合,和台阶的尺寸、台阶本身的长度、宽度以及每级台阶的高度都有关系。
注:文章来源网络
我想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