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还不做噪控设计?当心患上恐声症!

发表于2017-07-14 16:50       |       42次阅读
分享到:0

众所周知,噪声污染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声环境,以至于我们不能正常的进行工作、学习等活动,另外噪声污染还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噪声会损害我们的神经系统,使得我们易于暴动、变得压抑,普遍幸福感低下,更加严重的是它还会损伤我们的听力,轻者暂时性耳聋,重者永久性耳聋。今天我们就要聊聊一种听觉疾病——恐声症。

 

 

恐声症的英文名称是Hyperacusis,有些文章将其译成“听觉过敏”。Hyperacusis最初由Perlman在1938年提出,他在《耳鼻咽喉年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Hyperacusis的论文。

 

恐声症属于耳鸣疾病的一种,在大多数关于耳鸣的论文中却鲜有提及。这主要归咎于关于“恐声症”到底算不算一种“病”迟迟未有明确定论有,虽然很多人常常会反映说,对声音的过度敏感让他们很不安。不过最近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出现了一篇对于“恐声症”的相关论证。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研团队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两组人,一组人觉得自己患有“恐声症”,另一组人是正常人。两组人一起去听三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一些会引发恐声症患者强烈反应的日常声响,比如正常的咀嚼声和呼吸声,这些声音叫做“触发声音”;第二种声音是平时就让大家不愉快的,有婴儿的哭声和人的尖叫声;第三种声音,是作为对照的中性声,像雨声这一类的。听完这三种声音之后,两组人要对声音的烦人指数去评分,同时,也有专门的设备去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

 

监测结果来看,恐声者听到这些声音时,“前脑岛皮层”的活动就会变得比正常人更强烈,这样的强烈活动正是在向恐声者释放信号,让他们对听到的声音格外注意。对照恐声者对声音烦人指数的打分情况来看,也佐证了上面的结果,他们听到的声音的“烦人指数”越高,“前脑岛皮层”就越活跃。但这样的“触发声音”,对另一组正常人的“前脑岛皮层”却没有任何影响。而且,在恐声者的大脑里,还有一个和正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前脑岛皮层”和另外两个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比正常人要强,这两个脑区就是腹内侧前额叶和后内侧皮层,这两个脑区会影响记忆的提取和视觉的想象。所以,这个连接的增强,很可能让恐声者在听到“触发声音”的时候,会想到与这些声音有关的记忆和场景,让这些声音充满个性化的情绪色彩,从而扭曲大脑对声音意义的判断。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被正常人大脑判定为正常的声音,在恐声者那里,却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引发了一系列的过度反应。

 

 

到底是因为恐声者对声音刺激的意义评定出了问题,导致了恐声症的发作,还是因为恐声症的存在,才使得原本普通的声音摇身一变成为了“触发声音”?基于现有的结果还无法得出明确的答案。但该研究确定了恐声症的存在。

 

噪声肆虐,往往在我们辛苦工作一天后趁虚而入,对抗噪声,减少听觉疾病患病率,是每一个声学工作者的良心。

分享到:0

我想说两句

在线客服